百度百科 张德彝 Edit 0 3… Source: 百度百科 Origin: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0920.htm Content: 百科名片 张德彝(1847–1918),又名张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满族.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 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念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 其中《航海述奇》和《四述奇》曾有人传抄印行,其余均未发表过。张德彝去世后,他的后人恐先人手稿遭受损失,一九五一年将手稿送交人民政府保管,存放在北 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 简介 他首译电报、自行车、螺丝等至今仍被中国人沿用的科技名词;首次向中国同胞介绍蒸汽机、升降机、缝纫机、收割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人物生平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张德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族人家庭, 自幼家境贫困,在舅父的帮助下读了一点私塾。但他“性聪颖……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读书刻苦,锲而不舍。在十五岁那年,竟凭着自己的学 习成绩考上了当时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是这所学校仅有的十名学员之一。后经三年苦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曾任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外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张德明十九岁时被清政府委派 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去欧洲观光。他随团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饱览了世界风情。在闭关自守的清王朝之外,竟有如此文明开化的另一天地!这活生生的现实使他大开眼界,本来这次出国清政府目的是为了了解洋人内情“探其利弊”,把主要注意力 集中到了对泰西(欧洲)新奇文化的观察上,其中对戏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国后,他写出《航海述奇》,详细记载了他的观察见闻,许多戏剧活动的记载形 象记述了欧洲戏剧活动盛况。他是我国第一个介绍欧美戏剧的人。 此后,张德明又多次出国周游世界。1868年他随使团当翻译,中国第一次派外交使团访问欧 美;1870年又随使团任随员再度赴法,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外交专使到西欧国家办交涉;1876年随公使作译官驻英国,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公使;1887年 任随员又去法国;1896年任参赞到日本;1902年受赏二品官衔,出任英国大使;1906年功告回国。辛亥革命以后,于1918年病故于北京,享年72 岁。张德彝于1904年代表清政府在英国伦敦签定《保工章程》,没有给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人物经历 他是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 张德明一生八次出国,以日记体随笔式记录他的新奇见闻,他是 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中国还处于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外交流极少,在中国国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反映。但是就在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前一天,恰好张德明进入巴黎,成了这场社会变革的目击者。1870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国,张德彝为随从英文翻译。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 日,即公元一八七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他先到巴黎洽租房屋,第二天就目击了这场惊天动地的事变。 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发现了张德彝七十八册日记手稿本,除《七述奇》遗失外,都保存完好,并发现《三述奇》中有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最大记载。这一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中国和法国史学界人士的注意。(图为巴 黎 公 社 革 命) 张德彝在《随使法国记(三述奇)》中,记述了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从公社战士的街垒战,旺多姆 圆柱被拆除等历史性场面,不仅和正式记载相符,而且有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如所记巴黎街垒:“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 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入,含而不出”。又如他写到凡尔赛军队被俘战士疯狂镇压:“皆黑布蒙头,以枪毙之”。而公社战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同治十年 四月二十五日(公元1971年6月2日)记:“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尽管张德彝是当 时东方古老封建国家官员,并不同情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但他却留下了这些凛凛如生的记述,成为珍贵的史料。 [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著作《四述奇》 意外淘得《四述奇》显见思乡情 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为清初东北第一书院—–铁岭银冈书院捐添经费修斋房碑,其碑阴刻:书院新添书籍其中有《出使英法比意四国日记三本》,这正是张德彝的旅欧述奇日记。笔者藏有传抄印行的《四述奇》,是张德明1876年随公使作译官时著述的。这套二函八册由著易 堂仿聚珍版,荣竹坪校阅,张德明好友常瑞,英煦作序及张德明自序,完整的旅欧游历日记。每卷名前提及“铁岭张德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亦系不忘所 籍也”(张德明后人张祖铭的“关于先祖的函述”)。 (图为出使欧美的中国使团出发前在北京的合影) 《四述奇》约印行于光绪九年以后,详述张德明从大沽口离岸,同郭嵩焘, 刘锡鸿等人出使欧洲各国境况,或赞其物美,或赞其玩器之精,或详察风土,或周览人情。如述撞船之险:英人对华人污秽折难:更有船上逝者,海葬传教士吴阶斯 诵经推之入海情景。“法国巴黎女皆袒胸露背,裙或红或白,或粉红或葱绿”,见证法国开化的社会:“英国火车客货往来,火车尤利在运货,大国货物多,则生理 必大生理大则利息必倍,利息倍则税理亦增,实为裕国富民之道”,英国铁路运输业发达也有记述。“十七日丁酉阴,英国新创一种夜间照相法,其人用明于天文化 学,由盐卤中查造一火,力与日同,光由喇叭型铜筒内玻璃圈数十者,射入照相处照毕,即以灯光晒成,按日光照相须八九日方成,此法则须一时之工,即可脱稿, 诚为神速矣……”,记述了英国夜间照相法。“二十九日丁酉早阴雨,未正,英棉药商人安山柏来拜,谈及制药之法……”详述药棉制法。其中对 英国男女婚配新婚俗,俄罗斯水师,法国出口货物等欧洲各地风情作了详尽的记述。当年英国邮局印制了带有张德彝彩色画像的明信片,张德彝成为第一个与欧美各 国沟通的大使。 作为铁岭人的张德彝无愧于十九世纪的旅游家,作家,书法家,外交家,翻译家称号,他留下的许多历史珍贵史料值得大家去研究,去学习。 [编辑本段]人物特色 曾经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花甲回忆》中评价晚清的士大夫时感慨地说道:“在文学方面他们是成人,而在科学方面,他们却仍然是孩子。” 同样一个丁韪良,在与中国农民交流的时候,却认识到中国社会底层的真实想法。他在北京西山同一 位满手老茧的农夫聊天时,农夫问道:“你们洋人为何不灭掉清国呢?”丁反问道:“你觉得我们能灭得了吗?”农夫说道:“当然了”,他边说边指着山下面的一 根电线,“发明那电线的人就能推翻清国”。 晚清中国面临的是一场源自先进科技的革命。顽固的士大夫们坚持认为中国虽然没有发明电线电报,却仍然是泱泱大国。 在直接走出国门、接触到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晚清士人中,张德彝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 “自卑”的出身 张德彝(1847年-1918年),同治元年(1862年)十五岁时考入京师同文馆,为该馆培 养出的第一批译员之一,四年后,他便随同中国近代第一个官方外派使团斌椿使团出访。随后40年,他虽然没有担任过驻外最高使节,但他始终从事外交和外事活 动。同治七年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时他任通事(翻译),环游了欧美各国;同治九年,钦差大臣崇厚因天津教案一事专程赴法道歉,他任随员。此间他目睹了巴黎公 社起义这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农民起义的伟大事件。光绪二年(1876年),他出任中国驻英使馆译官,光绪十三年任秘书。后曾一度回国,任光绪皇帝的英 语教师;光绪二十二年,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罗丰禄的参赞;光绪二十七年,以记铭道二品卿衔出英、意、比大臣,光绪三十五年任满回国。他一生中八次出国, 在国外度过了27个春秋。1918年病逝于北京。张德彝陆续把他的见闻写成了八部“述奇”,其一至六和第八,已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走向世界丛书》出版。惟缺第七部述奇,过去一直认为已遗佚,但最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献中被发现。 张德彝从海外归来后,被派去和同文馆的另一校友沈铎一起做光绪帝的英文老师。中国的皇帝也许是 惟一要求两位教授同时上一门课的人。为了对自己的老师表示尊重,光绪帝允许他们在王爷和大臣们跪见时仍然坐在自己身边。可见张德彝回国后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张德彝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他对自己的同文馆出身还是充满自卑的。 在1860年代初的中国,学习外文不能算是正途。但为了外交的需要,清政府只能通过奖励政策鼓 励八旗子弟学习英文。其奖励条款是:每月发给“膏火银”三两,学习优秀者,另有奖金,三年学成后,视成绩授予七、八、九品官职。但即使这样既给钱又给官, 在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开馆时,还是只招收到了10名学生。 同文馆的学生同时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京师的好事者作各种侮蔑、攻击的言辞打击这些入学的学 生:所谓“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所谓“孔门弟子,鬼谷先生”,所谓“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作为15岁的 汉军镶黄旗子弟的张德彝,固然有勇气面对这种局面,但是,毕竟没有走八股人仕的正途,一生也还是有遗憾的。 他逝世时,有人送一副挽联——“环游东亚西欧,作宇宙大观,如此壮行能有几;著述连篇累牍,阐 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当为对他的客观正确的评价。而张德彝晚年却并不为自己的经历自豪。他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 术,未人正途,愧与正途为伍;而正途亦间藐与为伍。人之子孙,或聪明,或愚鲁,必以读书为要务。” 张德彝不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墓志铭曰:“君虽习海外文字,或有咨询,每笑而不答,意非所专好也。悲夫!”张德彝的自卑感来自晚清畸形的社会。他不能炫耀自己的学问,固然出于美德,但更多的是社会的畸形环境。如此压抑,的确可悲。 作为“第一”的发现 张德彝与他同时代的外交大臣们相比,可能因为没有赋予中外交涉的重任,他对西方的观察视角非常生活化,晚清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多来自他的记述,他的许多发现是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的细致观察所得。 第一个记录西餐:西餐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已进入中国。而西餐在中国北方出现 相 关 著 作 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