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
美中关系史关键人物蒲安臣铜像揭幕2018年11月16日
https://www.burlingame.cmain.org/wp-content/uploads/2018/12/Unveiling-of-the-bust-of-Anson-Burlingame美中关系史关键人物蒲安臣铜像揭幕【美国华人圈】.mp4 中國藝術家周立民捐贈蒲安臣雕像 你知道吗硅谷重镇Burlingame 这座城市名称的来历吗?1861年6月14日,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派Anson Burlingame為驻华大使,之后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蒲安臣」。1867年11月16日,他在北京任期结束时,他接受清政府委任代表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全权代表。因此,蒲安臣成為唯一的已知使者,回到原来派他的国家,但作為代表另一个国家的大使。 他代表中国与美国谈判达成的1868年《蒲安臣条约》将对双边关系產生持久的影响。与当时如此普遍的不平等条约不同,该「条约」以「国家平等」為基础,保证了对另一国公民的平等保护的对等性。 如今在这个特殊时期,2018年11月16日,在美国国会议员及加州议员支持下,Burlingame市长市议员发起,Burlingame后人,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任发强及几百位市民聚集在市图书馆纪念条约150週年,同时為中国艺术家周利明製作的Burlingame铜像揭幕,缅怀这位深具前瞻性正直无畏的先驱。 -
鹰龙之舞 晚清版的中美战略对话
鹰龙之舞 晚清版的中美战略对话 Edit 0 2… Author: 雪珥 Date: 5/31/2010 Origin: http://blog.163.com/snowswords@yeah/blog/static/121439140201043193948238/?fromHistory Content: 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南中国的海风中猎猎飘扬。 演武亭前方的海岸边,已经搭起了一座巨大的临时建筑,中西合璧,类似欧洲的凯旋门,又类似中国的牌坊。两侧一字散开的立柱上,对称斜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牌坊的两个主塔上,是两国国旗,而中间的横额上,则是灯泡组成的两国国旗图案,即使在夜晚,也能让国旗才熠熠生辉。 这是1908年10月30日,厦门。 在大清海军“飞鹰号”驱逐舰的引领下,8艘涂抹着耀眼白色的美国战舰,披挂满旗,徐徐进港。在港内迎接的大清主力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同样披挂满旗,此时开始整齐地鸣放19响礼炮,美国军舰则鸣炮还礼,炮声震耳欲聋。 到访的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远洋舰队“大白舰队”(The Great White Fleet),以舰身涂抹白漆而得名。这是美利坚面向世界的第一次武力炫耀,而在亚洲,它的威胁目标就是日本。访问中国的,是“大白舰队”的第一、二分舰队,集中了“大白舰队”一半的主力舰。... -
蒲安臣: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
蒲安臣: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 Edit 0 1… Origin: http://www.diggner.com/show.php?tid=498 Content: 1870年4月23日,星期六,美国波士顿。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这个城市举行,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一位美国外交家送行。由军人和警察护卫的灵车,覆盖着中美两国国旗: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当地消防队乐团演奏的哀乐声中,缓缓驶过街道。在举行仪式的教堂墙壁上,也交叉悬挂着巨大的星条旗和黄龙旗,USA和CHINA是今天所有人议论的焦点。 遥远的北京,大清国的中央领导核心、恭亲王奕讠斤,虽然并不知道丧礼的确切议程,却也用自己的方式在哀悼。一个月前,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诏,赐予死者一品官衔,给予家属1万两白银的优厚抚恤金。因为,这位美国外交官也是大清国的洋干部,并且在为大清国出使俄罗斯时,“捐躯于异国”(使团成员志刚语)。 他的名字叫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伸手摸世界 在披挂上大清国的一品顶戴花翎之前,蒲安臣是美利坚合众国派驻大清国的公使。1867年,蒲安臣完成了他在中国的六年任期,即将回国。此时,恭亲王等正在苦苦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率领大清国代表团遍访各签约国。 这一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的大清国,内乱与外患都暂时消弭了,除了将精力放在以军事变革为核心的“洋务运动”之外,恭亲王率领的本届政府,也着重调整中国的外交格局,与列强之间,不仅要“请进来”(当然列强都是不请自来的),更要走出去,除了“睁眼看世界”外,还要“伸手摸世界”。恭亲王在写给慈禧太后的报告中,提到:“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 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与列强们签订的各项条约,又到了要续签修订的时候,根据以往血的教训,可以断定列强们必然会提出种种要求,而中国如果不走出去实地调查,将无法制定应对之策,无法维护、保障和争取中国的利益,甚至都无法定位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摸世界”的长期战略动机,与“准备修约”的短期战术动机,促使恭亲王决心派团出访。而现实困难是:以中国之大,居然“使才难觅”,即使要找出些精通外文的翻译人才,都十分困难,何况是讲政治、懂政策、会韬略、通外文的外交人才。恭亲王担心,“若不得其人,贸然前往”,则反而“误我事机”。另一个担忧是,中国一直要求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太后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遭到列强的强烈抵制,双方只好暂时搁置争议,列强外交官也因此无法按照国际惯例觐见中国元首,递交国书,而都由总理衙门和恭亲王代劳了。如果派出正式使臣,按国际惯例觐见了外国元首,那对方的使臣就可以要求对等待遇,这“叩头”问题又将成为麻烦。 困难既然如此之多,出使又是势在必行,恭亲王便创造性地想了个新办法:聘请洋干部出访。洋干部们出访西洋,本身没有语言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熟悉甚至精通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双向沟通都可以很顺畅。而且,请洋人出面,似乎有望避免列强们以此提出对等要求,他们总不至于也任命华人作为洋使来觐见中国皇帝,三跪九叩。这后一点当然很牵强,即使委任洋干部出访,那也依然代表大清,人家一样能要求对等觐见,这在日后果然应验了。这与其说是恭亲王的想法,莫如说是恭亲王以此来忽悠反对者们,摸着石头先下水再说。...
Date: 3/21/2010
Content:
一份定情礼物越过了大洋,从美国首都华盛顿来到了大清首都北京。这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油画肖像,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Andrew Johnson)指令国务卿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由专人临摹复制著名画家斯图尔特(Gilbert Charles Stuart)的作品,赠送给大清国作为礼物。
这封礼物的收件人,是大清国外交部排名最后的一位副部长(总理衙门大臣)徐继畬,一位在恭亲王的力保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老干部。而这背后,则是美国政府对以恭亲王为核心的大清领导集体的一种友好姿态。
美国尧舜
时年72岁的徐继畬,是大清国官场中相当著名的有自由化倾向的大右派。他受到美国人的推崇,主要在于他将美国国父华盛顿描绘成了美利坚的尧舜。
徐继畬于1848年写就的《瀛环志略》一书中,在述及美国时,徐继 对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其视为西方最伟大的人物,并将其放到中国历史的参照系中进行对比。他认为,华盛顿率众起义,堪比陈胜、吴广;割 据一方,堪比曹操、刘备,等到功成名就时,却“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这种“天下为公”的高风亮节,堪比尧、舜、禹,“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 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首哉!”
徐继畬的这段话,后来以中文直接镌刻在了美国首都的“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上,至今为人凭吊,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还引用此文。
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评价之高,大大超过了美国人的想象,美国公使蒲安臣专门向美国国务院做了专题汇报。当徐继畬复出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尤其是主持大清国第一所干部学校“同文馆”后,美国政府决定向他赠送华盛顿的画像。
这幅华盛顿画像的原作者斯图尔特,是美国著名的肖像画家,他一生创作了无数华盛顿的肖像,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题为《图书室》,该画中的华盛顿头 像被印在了一美元钞票上,广为流传,其复制品在当年成为美国政府及议会向国际友人赠送的国礼。徐继畬所收到的,应该就是这幅画的摹本。
大清右派
徐继畬写作《瀛环志略》,是因为深受鸦片战争的刺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在福建任官,直接见证了战争。此后,他一直在福建,累迁到了巡抚,并且代理闽浙总督。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作了《瀛环志略》,全面介绍了世界地理、风物人情、军工器物乃至政治制度。
与之前“睁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等著作不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还“睁眼看中国”,第一次不再端着天朝上国的架 子,书中也很少出现“夷”之类的蔑称。最为关键的是,徐继畬大大超越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包括政治体制的观点。
一位省部级高干,居然明目张胆地宣扬西方政治体制,贬低大清的社会制度,自然遭到了守旧者及政敌们的广泛打击,他被抨击为“轻信夷书,动涉铺张 扬厉”。按照美国学者龙夫威(Fred Drak)的说法:“因为他(徐继畬)对中国之外世界的开明观点,摇撼着中国文化至高无上的传统观念,他变成了守旧的反动派的靶子。”
最为痛苦的是,在最猛烈的攻击他的敌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林则徐。1850年,因为一名英国医生及一名英国牧师租住了福州城内的神光寺,引起谣 传说英国人将来进攻,正在福建老家养病的林则徐,鲁莽地要求徐继 驱逐英国人,并且备战,遭到徐继畬的反对,便告上了北京。咸丰皇帝很重视,派员调查,结果发现整个福州城内仅有5名洋人而已,完全是风声鹤唳。但徐继畬依 然被迅速内调,从一个封疆大吏改任“弼马温”(太仆寺少卿,太仆寺主管皇家的马政,相当于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汽车管理处),不久便下岗回到山西老家。吊诡 的是,徐继畬走后,福州的“爱国者”们便不再限制洋人入住,“神光寺事件”其实成了驱逐徐继 的一场权争游戏。
徐继畬下岗后,他的《瀛环志略》也是“罕行世,见者亦不之重”,倒是在日本先后于两次翻刻,风行一时,这倒与《海国图志》命运相仿——1862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随同“千岁丸”前往上海,就吃惊地发现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居然在大清国绝版。
东方风来满眼春,1865 年随着英法联军的撤退,执政的恭亲王决心在推进改革方面,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外交事务需要像徐继畬这样的老右派来推动一下。于是,大清组织部门 一纸调令,赋闲了13年、年逾七旬的徐继畬“临老上花轿”,并且从原来的“从四品”一跃到了“正三品”,焕发了政治上第二春。美国传教士、与恭亲王有着密 切关系的丁韪良(W. A. P. Martin),对此评价道:“他的复出是好的迹象,尽管他的考古学不无错误。举国皆盲人,独眼称大王。”
随后,恭亲王又大力推荐徐继 出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认为他“老成望重,品学兼优,足为士林矜式”。徐继畬到任后,同文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与倭仁等守旧派的激烈冲突中(参阅本专栏2月22日《改革的阳谋》),徐继畬成了恭亲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美国国礼
就在恭亲王、徐继畬等,为同文馆的改革而与倭仁等相互斗法时,美国人及时地给这位大右派送来了国礼。没有史料显示,美国人是否想以此给中国的改 革派增加点砝码,但是,美国人却毫不掩饰地承认,赠画的目的正是希望恭亲王、徐继 等,能在同文馆这个大清国的干部摇篮中,大力宣扬美国精神。
1867年10月21日,简朴而郑重的赠画仪式,在总理衙门内举行。主持赠送仪式的,是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随行的有作为翻译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卫三畏(Wells Williams),此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在中国官场有相当人脉。蒲安臣15岁的儿子沃尔特(Walter Anson Burlingame)也随行观礼。
美国官方十分重视这次赠送仪式,美国国务院专门向蒲安臣发布了详细的指示,对仪式上的措辞等作了细致的安排。相对于官方干巴巴的记录,小沃尔特 在两天后写给爷爷的家信中,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在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的全过程,并且毫不掩饰那种能见到“控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统治者”的欣喜。
根据小沃尔特的家信,举行典礼的地方,是总理衙门内一间很小的会议室,只有30平方米左右。显然,总理衙门内家具和装潢之简朴,办事员们穿着之 朴素,都大大出乎小沃尔特的预料。他所不知道的是,大清国虽然成立了总理衙门,并且以恭亲王领衔,却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给总理衙门安排的办公室,相当破 败,以此表达内心对“夷务”的蔑视。
中国官员们陪同美国人在圆桌旁坐下,蒲安臣身边是徐继畬,花白头发花白胡子,看上去“没几天好活了”;徐继畬边上则是主持总理衙门日常工作的文 祥,在小沃尔特看来,文祥相貌堂堂,身材很好,充满智慧,“不像普通中国人”。蒲安臣事后向美国国务院发送的电报中,只是简单地提及总理衙门的成员们都出 席了仪式,但从小沃尔特的家信中,可以确认,总理衙门的一把手恭亲王没有出席。似乎并没有人对此大惊小怪,显然,恭亲王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出席类似的礼仪性 活动,但人们依然能随时感觉到他的存在。
蒲安臣首先发表了致辞。他说,华盛顿不仅是属于美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他的光辉也必将闪耀在中国。他说,华盛顿所实践的,正是中国孔夫子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e should not do to others what we would not that others should do to us.),中美两国应当互相学习,加快改革和进步。
徐继畬做了答谢词后,众人就起立,围观那幅华盛顿的画像,并就广泛关心的中美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而在大人们讲话的时候,仆人们络绎不绝 地端上了各种点心,把小沃尔特高兴坏了。细心的主人还为客人们准备了刀叉,小沃尔特埋头大吃他盘子里的各种糕点,而主人们也不断地给他添加,最后实在是撑 饱了。在他的家信中,孩子还写道:“所有这些都让我对中国更加充满好感。必须承认,中国人就是东方的新英格兰人(即美国人)。”
美国各大报纸对此赠画仪式都纷纷作了报道,一时之间,这幅画成为恭亲王为首的中国改革者们牢牢掌握权力、并且得到美国大力支持的象征。
美国干部
赠画仪式前几天,蒲安臣曾征询总理衙门意见,赠送仪式究竟在总理衙门还是美国使馆进行。其实,美国政府很希望中方能同意在使馆内进行,但他得到了毫不含糊的答复:在总理衙门内举行。外交无小事,要在自己的外交部内接受国礼,这毫无疑问必须经过恭亲王的首肯。
那时的大清上下,对美国都充满了好感。列强之中,似乎只有纯朴的美国牛仔是真心帮助中国的,从“洋枪队”首领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到总理衙门的丁韪良等,都表现出了与他国人士不同的品性,甚至连美国派驻大清国的“钦差大臣”蒲安臣,也在国际纠纷中努力帮助中国,解散阿思本 舰队的复杂事件中(参阅本专栏上期),如果没有蒲安臣的协助,中英双方刚刚好转的关系将迅速降温,甚至可能爆发冲突。
蒲安臣的友善与能力,受到了恭亲王的大力赞赏。赠画仪式后,蒲安臣再度到总理衙门与恭亲王道别。此时,大清国正准备派遣一个代表团,到西方列国 考察,恭亲王居然创造性地想到了由蒲安臣出任中国的“钦差”。在随后总理衙门为蒲安臣安排的告别宴会上,恭亲王亲自出席,并由丁韪良为他做翻译。在席间, 总理衙门的二把手文祥郑重地提出了邀请。不久之后,卸任公使之后的蒲安臣,披挂上了正一品的顶戴花翎,在黄龙旗的护卫下,率领大清代表团走向了世界。而他 们的第一站,就是华盛顿。
中美之间的蜜月开始了,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太平洋,也都秋波荡漾起来……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国运19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