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
美中关系史关键人物蒲安臣铜像揭幕2018年11月16日
https://www.burlingame.cmain.org/wp-content/uploads/2018/12/Unveiling-of-the-bust-of-Anson-Burlingame美中关系史关键人物蒲安臣铜像揭幕【美国华人圈】.mp4 中國藝術家周立民捐贈蒲安臣雕像 你知道吗硅谷重镇Burlingame 这座城市名称的来历吗?1861年6月14日,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派Anson Burlingame為驻华大使,之后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蒲安臣」。1867年11月16日,他在北京任期结束时,他接受清政府委任代表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全权代表。因此,蒲安臣成為唯一的已知使者,回到原来派他的国家,但作為代表另一个国家的大使。 他代表中国与美国谈判达成的1868年《蒲安臣条约》将对双边关系產生持久的影响。与当时如此普遍的不平等条约不同,该「条约」以「国家平等」為基础,保证了对另一国公民的平等保护的对等性。 如今在这个特殊时期,2018年11月16日,在美国国会议员及加州议员支持下,Burlingame市长市议员发起,Burlingame后人,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任发强及几百位市民聚集在市图书馆纪念条约150週年,同时為中国艺术家周利明製作的Burlingame铜像揭幕,缅怀这位深具前瞻性正直无畏的先驱。 -
鹰龙之舞 晚清版的中美战略对话
鹰龙之舞 晚清版的中美战略对话 Edit 0 2… Author: 雪珥 Date: 5/31/2010 Origin: http://blog.163.com/snowswords@yeah/blog/static/121439140201043193948238/?fromHistory Content: 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南中国的海风中猎猎飘扬。 演武亭前方的海岸边,已经搭起了一座巨大的临时建筑,中西合璧,类似欧洲的凯旋门,又类似中国的牌坊。两侧一字散开的立柱上,对称斜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牌坊的两个主塔上,是两国国旗,而中间的横额上,则是灯泡组成的两国国旗图案,即使在夜晚,也能让国旗才熠熠生辉。 这是1908年10月30日,厦门。 在大清海军“飞鹰号”驱逐舰的引领下,8艘涂抹着耀眼白色的美国战舰,披挂满旗,徐徐进港。在港内迎接的大清主力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同样披挂满旗,此时开始整齐地鸣放19响礼炮,美国军舰则鸣炮还礼,炮声震耳欲聋。 到访的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远洋舰队“大白舰队”(The Great White Fleet),以舰身涂抹白漆而得名。这是美利坚面向世界的第一次武力炫耀,而在亚洲,它的威胁目标就是日本。访问中国的,是“大白舰队”的第一、二分舰队,集中了“大白舰队”一半的主力舰。... -
蒲安臣: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
蒲安臣: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 Edit 0 1… Origin: http://www.diggner.com/show.php?tid=498 Content: 1870年4月23日,星期六,美国波士顿。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这个城市举行,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一位美国外交家送行。由军人和警察护卫的灵车,覆盖着中美两国国旗: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当地消防队乐团演奏的哀乐声中,缓缓驶过街道。在举行仪式的教堂墙壁上,也交叉悬挂着巨大的星条旗和黄龙旗,USA和CHINA是今天所有人议论的焦点。 遥远的北京,大清国的中央领导核心、恭亲王奕讠斤,虽然并不知道丧礼的确切议程,却也用自己的方式在哀悼。一个月前,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诏,赐予死者一品官衔,给予家属1万两白银的优厚抚恤金。因为,这位美国外交官也是大清国的洋干部,并且在为大清国出使俄罗斯时,“捐躯于异国”(使团成员志刚语)。 他的名字叫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伸手摸世界 在披挂上大清国的一品顶戴花翎之前,蒲安臣是美利坚合众国派驻大清国的公使。1867年,蒲安臣完成了他在中国的六年任期,即将回国。此时,恭亲王等正在苦苦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率领大清国代表团遍访各签约国。 这一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的大清国,内乱与外患都暂时消弭了,除了将精力放在以军事变革为核心的“洋务运动”之外,恭亲王率领的本届政府,也着重调整中国的外交格局,与列强之间,不仅要“请进来”(当然列强都是不请自来的),更要走出去,除了“睁眼看世界”外,还要“伸手摸世界”。恭亲王在写给慈禧太后的报告中,提到:“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 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与列强们签订的各项条约,又到了要续签修订的时候,根据以往血的教训,可以断定列强们必然会提出种种要求,而中国如果不走出去实地调查,将无法制定应对之策,无法维护、保障和争取中国的利益,甚至都无法定位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摸世界”的长期战略动机,与“准备修约”的短期战术动机,促使恭亲王决心派团出访。而现实困难是:以中国之大,居然“使才难觅”,即使要找出些精通外文的翻译人才,都十分困难,何况是讲政治、懂政策、会韬略、通外文的外交人才。恭亲王担心,“若不得其人,贸然前往”,则反而“误我事机”。另一个担忧是,中国一直要求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太后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遭到列强的强烈抵制,双方只好暂时搁置争议,列强外交官也因此无法按照国际惯例觐见中国元首,递交国书,而都由总理衙门和恭亲王代劳了。如果派出正式使臣,按国际惯例觐见了外国元首,那对方的使臣就可以要求对等待遇,这“叩头”问题又将成为麻烦。 困难既然如此之多,出使又是势在必行,恭亲王便创造性地想了个新办法:聘请洋干部出访。洋干部们出访西洋,本身没有语言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熟悉甚至精通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双向沟通都可以很顺畅。而且,请洋人出面,似乎有望避免列强们以此提出对等要求,他们总不至于也任命华人作为洋使来觐见中国皇帝,三跪九叩。这后一点当然很牵强,即使委任洋干部出访,那也依然代表大清,人家一样能要求对等觐见,这在日后果然应验了。这与其说是恭亲王的想法,莫如说是恭亲王以此来忽悠反对者们,摸着石头先下水再说。...
Author: 王南
Content:
中国第一位赴美国及欧洲的特命全权使节是谁?把中国第一面国旗带向国际社会的是谁?签订美中条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并为中国人留学美国打开大门的是谁?他就是美中外交先驱蒲安臣。
*反击奴隶制拥护者不惧决斗*
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年出生在纽约州。他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底特律分校以及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曾在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做律师,后来从政,在1854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他以雄辩的口才和反奴隶制的立场而著称。不过,他在国会最出名的经历还是和一位支持奴隶制的众议院同僚几乎持枪对质。
1856年,参议员查尔斯.萨姆纳在国会发表措辞激烈的反奴隶制演说,来自南方的众议员普雷斯顿.布鲁克斯用手杖在国会殿堂把萨姆纳打成重伤。支持奴隶制的人纷纷叫好,蒲安臣在报纸上撰文痛骂布鲁克斯。气势正盛的布鲁克斯向蒲安臣下了战书,要和他决斗。蒲安臣表示愿意奉陪。
按照习俗,决斗方式和地点由被挑战的一方挑选。蒲安臣决定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加拿大边境一侧决战,以避开美国法律。他选择的武器是步枪。原来,蒲安臣不仅有伶牙俐齿,还有百发百中的枪法。最后,布鲁克斯以在穿越“敌国”不安全为理由不战而退。蒲安臣名声大振,被北方反对奴隶制的人敬为英雄。
*首位美国驻华公使倡议“合作政策”*
1860年,蒲安臣竞选连任失败,第二年,林肯总统任命他为驻奥地利帝国公使,他未能就任,改派为美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
当时,大清帝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城下之盟,被迫同意让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清政府还同意在公文中不再用“夷”字来称呼外国人,并成立了临时性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走出了重要一步,开始脱离“朝贡”、 “理藩”和“夷务”的古老传统,渐渐向国际外交制度靠拢。
蒲安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美国第一位驻华公使的。面对欧洲列强的扩张,蒲安臣在华期间大力推动“合作政策”,力主维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列强在开放口岸割占土地。在蒲安臣的推动下,列强公使都对“合作政策” 表示了支持。
*“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忧解难”
在这段期间,中外关系缓和。清政府利用外国力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反叛运动。天平天国被镇压后,一些务实的中国官员学习西方技术,开始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进入所谓“同治中兴”。
清政府延揽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担任顾问。蒲安臣鼓励中国政府聘用美国地质学家彭北莱(Raphael Pompelly)做野外勘探,证明中国北方存在着优质煤矿。他还建议美国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学堂,不过这一主张在他生前并未被采纳。蒲安臣还支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为大清帝国政府翻译亨利.惠顿的《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蒲安臣得到了中国官员的好感。负责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这样称赞这位美国人:“其人处事平和,能知中外大体……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忧解难。
蒲安臣任公使的头几年,美国内战方酣。蒲安臣致函恭亲王,请求中国禁止南方邦联政权的船只进入中国水域。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请求,在美国内战中站在了林肯总统的一边。
*美国驻华公使成为中国首位赴美特使*
随着外国使节驻京,西方各国和一些中国官员也建议清政府向外国派遣使节。但是,朝廷一开始缺乏兴趣,也缺乏了解国际事务和熟知西方礼仪的人才。总理衙门想到了派外国人充当中国使节。
1867年11月,蒲安臣身为美国公使的任期将满。恭亲王大驾光临美国使馆,宣读了一道圣旨。美国人蒲安臣被大清帝国钦点为办理中外事务大臣,由他率领中国外交使团出访美国和欧洲。蒲安臣于是由美国第一位驻中国全权特使摇身变成了中国第一位派驻美欧的全权特使。
*向世界介绍中国国旗*
1868年2月,蒲安臣率团从上海乘船出海。这艘船挂上了中国的黄龙旗。还在1862年,蒲安臣就从北京使馆致函华盛顿,向国务卿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报告中国终于有了漫长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他写道:“我很高兴向您汇报,中国政府采用了一面国旗…‘固定不变的中华文明’这种说法失去意义了,帝国政府抛弃了最后一丝排外,把它的力量象征摆在了我们面前,并要求在列国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悬挂黄龙旗的轮船在1869年4月抵达美国旧金山,代表团随后沿途走访,受到美国各界的热情欢迎。蒲安臣告诉美国人说,古老的中国正在接受世界新文明,人们应该尊重中国的独立自主,而中国也将欢迎外国人,大家都能得到益处。
*签定蒲安臣条约*
6月,蒲安臣在华盛顿以中国特使的身份会晤了昔日的上司—国务卿西华德,并向总统安德鲁.约翰逊递交了中国国书。7月28日,蒲安臣和西华德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也就是《蒲安臣条约》(the Burlingame Treaty)。
《蒲安臣条约》以西方国际法的形式确立了两国的对等地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国让给外国人居住的地段,中国皇帝并未放弃“征用权”(Eminent Domain);中国皇帝有权在美国港口派驻领事,其领事特权与豁免权和英俄驻美领事相同;两国公民在对方境内免受宗教迫害;两国政府尊重移民自由;两国公民都可以到对方的政府公立学校求学,并享有最惠国国民待遇,两国公民得以在对方境内设立学堂;美国政府无权也无意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管理,铁路、电报等建设项目上,“总由中国皇帝自主,酌度办理”,倘若中国政府决定展开这类项目并希望利用西方技术,美国政府将指定工程师接受中国政府聘用。
由于有了《蒲安臣条约》,美国而不是当时世界最强国英国成为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的首选。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乘船前往美国,从此掀开了中国公派留美学习历史的第一页。
这部条约也为中国劳工移民美国敞开了大门。不过,由于美国国内对华工的激烈排斥,美国在1880年修改了《蒲安臣条约》中的移民条款,又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访问欧洲死在岗位**
蒲安臣和他的中国外交代表团在美国签订条约后,又接着远渡重洋前往欧洲。1868年9月,蒲安臣使团抵达英国伦敦,会晤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英国外交大臣。1869年1月,代表团来到法国,后来又走访了丹麦、瑞典和荷兰。一年后,蒲安臣率团抵达普鲁士。中国近代第一支外交使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国高层的友好接待。
1870年2月,蒲安臣使团来到俄罗斯,在圣彼得堡拜见了沙皇。不料,“水陆奔驰”两年之久的蒲安臣染上了肺炎,并在2月23日在圣彼得堡去世。
大清朝廷得知蒲安臣死讯后,追授他一品衔,并赏赐抚恤银一万两。他的遗体从俄罗斯送回美国。波士顿市政府在著名的法尼尔厅(Faneuil Hall)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内挂起美国的星条旗和中国的黄龙旗。
*从贡使叩拜天子到国与国对等*
蒲安臣使团中的中国官员沿途学到了西方外交礼仪。蒲安臣“捐躯于异国”之后,他们继续行程,访问了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
在北京,外国公使终于在1873年6月首次以西式礼节觐见了同治皇帝。中国放弃了藩邦使臣“叩见”天子的“天朝国体”,采用国与国对等交往的现代外交礼仪。
一百多年过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历史教育中强调“反帝”和“国耻”主题,美国人蒲安臣领导的中国外交破冰之旅往往被形容为“耻辱事件”或“屈辱外交”。不过,也有人写文章对蒲安臣有一些正面评价,称他是“友好人士”,促进了中国外交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