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9, 2018 一个特殊的使节 Share EmailTwitterFacebookGoogle +PinterestTumblrLinkedinVkontakte 一个特殊的使节 Edit 0 1… Author: 雪珥 Source: 中国经营报 Date: 4/21/2010 Content: 星条旗飘扬在并不高耸的美国使馆门檐上,使馆所在的东交民巷附近都戒严了,首都卫戍区(步军统领衙门)派出的警卫部队早已封道净街,顺天府的衙役们 则在周边的小巷内巡逻。使馆门前,站岗的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士兵都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和雪白的手套,持枪肃立,军乐队也已经整装完毕。哨兵的枪刺和军乐队 的鼓号,在北京的初冬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是1870年11月20日。午后一点,随着鸣锣开道声,几乘绿呢大轿在骑兵和步兵警卫部队的簇拥下,喧嚣而来。美军军乐队开始奏响欢快的中国 乐曲,这是半个月前美国人前往大清外交部(“总理衙门”)参加宴会时,记了曲谱回来排练的。都说外交无小事,美国人为了今日的接待煞费苦心。 来访的正是大清国总理、39岁的恭亲王奕䜣,他此行不是为了会见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Ferdinand Low,前加州州长),而是为了拜访另一位更为重要的客人……刚刚卸任不久的美国国务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 教案风云 恭亲王一下轿,就走向前去,托住西华德的胳膊肘,拥抱了这位69岁的美国政治家。在旁担任翻译的大清国洋干部、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Martin)向西华德解释说,这是满洲人接待朋友的礼节。然后,双方热情握手,恭亲王表达了对客人“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的仰慕之情,客套一番后入座。 这次会见,对大清国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此时的大清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外交危机和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险。上一年(1869年),法国传教士在位 于天津CBD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进行了大规模强制性拆迁,大量民房包括地标性建筑崇禧观、望海楼均被夷平,在天津结下了极大的民怨。到了这年的夏 天,法国天主教堂内所收容的中国儿童,因瘟疫大批死亡,教堂没有妥善安葬,导致尸骸露野。此时,天津又接连发生拐卖儿童事件,被捕案犯随口供认说是受教堂 指使。为此,天津知县刘杰于6月21日押解案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教堂则找来了法国领事丰大业(Henri Fontanier)保驾护航。丰大业居然当场向刘杰开枪,打伤了刘的随从,激起众怒,丰大业及其助手被当场打死,暴动民众随后杀死10名修女、2名神 父、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 堂。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天津教案”。 教案发生后,法国联合了英、美、俄、普、比、西等共 7 国公使,联名发出了《致恭亲王及各大臣函》,向大清政府提出“抗议”,法国还派出了5艘军舰,在大沽口外进行军事威胁。恭亲王当时尚在病中,抱病参与善 后,他主张一手软一手硬,一方面要坚决镇压骚乱,对为首者实行严打;另一方面对法国先礼后兵,法国真要打,中国就奉陪到底。在恭亲王主持下,中央先后派了 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前往天津处理此案,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中国处决了20多名为首杀人者,向遇难人员赔偿损失,派遣特使到法国道歉。 天津事件解决当天(10月18日),正是西华德到达上海的第一天。他在上海注意到,租界内的西方人极为恐慌,已经组织了民兵,发了武器弹药,进 行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应对中国人的攻击。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他此时北上京城,认为太过危险。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正是西华德的侄子乔治(George Frederick Seward),在他坚持下,驻扎在上海的美军派出了大队人马,护送西华德北上,《纽约时报》在事后的报道中说,西华德所率的卫队人数,远远超出了条约中 公使最多只能携带20名随从的规定,“但他并非公使,而是著名的政治家”。显然,在当时特别孤立的情况下,大清政府也不在乎西华德卫队的人数了,只要这位 美国政治家能在北京露面,就是对中国最大的支持。 西华德的出访日记详细记载了在中国每一次会见的细节,仅他和总理衙门的会谈,就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11月8日,总理衙门为他举行欢迎宴会,除 恭亲王因病、文祥因事之外,总理衙门其他大臣都出席了,这个宴会历时长达4个多小时,令西华德大为感叹中国的办事效率。第二次是总理衙门的二号人物文祥在 11月11日到美国使馆拜访。文祥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大清改革派代表,西华德认为中美能成功签订《蒲安臣条约》,与文祥的开放精神及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因 此主动求见。当时文祥正在“丁忧守制”(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27个月),便以私人名义拜访了西华德。第三次就是恭亲王在11月20日的亲自回访。 从这三次会谈的记录来看,丝毫没有涉及天津事件,可以说,宾主双方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个敏感而痛苦的话题。对已经焦头烂额的恭亲王来说,美国人十分见机,不 会“哪壶不开提哪壶”,这种“体贴”无疑是暖在心头的。 特殊的使者 恭亲王在与西华德的会谈中,感谢他在上一年对到访美国的首个中国代表团(即蒲安臣使团,参阅本专栏3月29日《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给予的热 情接待,和在业务上的“精心指导”。其实,中美双方签订的《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正是西华德的杰作。这份条约被梁启超称为是自1840 年以来,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了,美国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等。 席间,恭亲王好奇地问起西华德的遇刺情况。作为林肯政府的第一要员,西华德在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当晚,也在家中遇刺,当时因病戴着颌 骨夹板,结果逃得一命。被刺客们看做是与林肯同样重要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西华德在林肯政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西华德曾经是党内总统提名的第一人选,但最 后败给了林肯。林肯当选后,西华德应邀出任国务卿。 即使在内战的艰难环境中,西华德还是继续在外交方面大展宏图,将自己早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时提出的将美国建立成为“太平洋(11.75,-0.03,-0.25%)商业帝国”的计划付诸实践。 西华德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在别处,而“在东方那些大陆和海洋上”。“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岛屿以及海外的广大土地”,正 是“这个世界更伟大未来的主要舞台”。当时的大清国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现代美国从中国输入纺织品相反,1853年时中国就消费了美国纺织 品出口总额的40%,美国当年输出中国的纺织品,占其对华出口总额的87%。 西华德坚信,“政治霸权随着商业优势而来”,“太平洋上的贸易和商业就是世界的贸易和商业”,因此,美国只有占领亚洲市场,才能“比迄今为止的任何国家都更加伟大”,而“战舰决不是能被派往国外的最成功的使节”。 美式“黑猫白猫”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之下,西华德实行了一连串基于实用主义的举措,而丝毫不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华德对于中国这个被他看做是有待拯救和改革的帝国,表现出十足的耐心和友好。他提出了对华“合作政策”,并最终在 “蒲安臣条约”中得到体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次被写入国际公约,这成为是西华德与恭亲王在各自国家实现的巨大政绩。西华德的政策成为今后一 个世纪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旋律。 在对华友好、甚至对清政府的腐朽、腐败予以容忍的同时,西华德对日本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炮舰政策。作为中美之间航线上的重要枢纽,一个闭关保守 的日本,是美国绝对无法容忍的。早在1853年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美国舰队打开日本大门的时候,西华德就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在回答参议院的质询时,慷慨激昂地提出:“应该质询的,不是为什么要 派遣远征军,而是为什么迟至现在才开始派遣远征军。” 西华德为他心目中的“美利坚帝国”贡献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1867年,成功地以720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9500万美元)从俄罗斯手 中收购了15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相当于每英亩2美分。这一举措被反对者们嘲讽为“西华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阿拉斯加则被称为“西华德的冰窟”(Seward’s Icebox)或“北极熊花园“(Polar bear garden),阿拉斯加并入美国版图,使美国在太平洋获得和英国在大西洋(18.76,0.19,1.02%)一样完整的商业和海上霸权。西华德自己认为这是“向亚洲伸出了一只友谊之手”,美国与中日两国成了相距咫尺的邻居。 在同一时期,西华德还主导美国获得了中途岛,从丹麦手里买下了西印度群岛,并积极进军夏威夷,矛头直指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最终通过美西战争获得对菲律宾的控制),而在家门口则从哥伦比亚手中获得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捷径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这一连串开创了美利坚帝国万世基业的行动后,中美关系在西华德的战略中就摆上了议事日程。1869年,当他协助朋友格兰特将军 (Ulysses S. Grant)赢得总统大选后,引退下来,开始了为期14个月的环球旅行(1869年7月~1871年9月)。尽管这次旅行号称是私人访问,但实际上,美国 政府将此当做了奉行扩张主义之后的一次国际巡回演出,尤其西华德的中国之行,几乎成为一次准官方访问,美国军队不仅为其提供了政府首脑规格的保护,美国驻 华外交机构实际上也成为他的助手。 也正是因此,恭亲王即使抱病在身,也坚持面访西华德。 西华德之叹 在恭亲王与西华德的会谈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应当派遣外交官常住西方各国。恭亲王明确地表示,他将全力推动派出常任使节,并坚信这将 有利于增进中外了解和沟通。而在此前西华德与总理衙门的会谈中,总理衙门的其他大臣对此不敢明确表态。在西华德与文祥的私下会谈中,作为激进改革派的文 祥,也无奈地表示:中国的事情不能着急,改革必须稳步推进,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于大清帝国的腐朽,西华德在这次访问中有了切身的体会。10月18日他在上海登陆时,就有幸看到了中国官员的招摇过市,鸣锣开道、随从如云, 还奇怪地“举着各种颜色的伞”,西华德当场就对助手们评论道:“这就是帝国腐败的证据……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不可)总是惦记着过去的荣耀,尤其是 在已经无能去发扬光大时。” 总理衙门欢迎宴会上,尽管《纽约时报》不厌其烦地报道了鱼翅、燕窝等菜谱,来证明西华德在中国受到的崇高礼遇,但那150道精美菜肴、长达4个多小时的吃喝以及中国官员们使劲干杯拼酒却回避公事的热情,令他头疼不已。 在西华德与恭亲王见面前,他曾经花了数天时间游览长城,在长城脚下,他和美军将领们大发感慨:为什么这么伟大的建筑,最终无法阻止这个天朝帝国的衰败与堕落?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国运1909》等。 September 29, 2018 burlingame_is2re7 Chinese Article 中文文章
Source: 中国经营报
Date: 4/21/2010
Content:
星条旗飘扬在并不高耸的美国使馆门檐上,使馆所在的东交民巷附近都戒严了,首都卫戍区(步军统领衙门)派出的警卫部队早已封道净街,顺天府的衙役们 则在周边的小巷内巡逻。使馆门前,站岗的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士兵都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和雪白的手套,持枪肃立,军乐队也已经整装完毕。哨兵的枪刺和军乐队 的鼓号,在北京的初冬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是1870年11月20日。午后一点,随着鸣锣开道声,几乘绿呢大轿在骑兵和步兵警卫部队的簇拥下,喧嚣而来。美军军乐队开始奏响欢快的中国 乐曲,这是半个月前美国人前往大清外交部(“总理衙门”)参加宴会时,记了曲谱回来排练的。都说外交无小事,美国人为了今日的接待煞费苦心。
来访的正是大清国总理、39岁的恭亲王奕䜣,他此行不是为了会见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Ferdinand Low,前加州州长),而是为了拜访另一位更为重要的客人……刚刚卸任不久的美国国务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西华德(William Henry Seward)。
教案风云
恭亲王一下轿,就走向前去,托住西华德的胳膊肘,拥抱了这位69岁的美国政治家。在旁担任翻译的大清国洋干部、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Martin)向西华德解释说,这是满洲人接待朋友的礼节。然后,双方热情握手,恭亲王表达了对客人“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的仰慕之情,客套一番后入座。
这次会见,对大清国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此时的大清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外交危机和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险。上一年(1869年),法国传教士在位 于天津CBD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进行了大规模强制性拆迁,大量民房包括地标性建筑崇禧观、望海楼均被夷平,在天津结下了极大的民怨。到了这年的夏 天,法国天主教堂内所收容的中国儿童,因瘟疫大批死亡,教堂没有妥善安葬,导致尸骸露野。此时,天津又接连发生拐卖儿童事件,被捕案犯随口供认说是受教堂 指使。为此,天津知县刘杰于6月21日押解案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教堂则找来了法国领事丰大业(Henri Fontanier)保驾护航。丰大业居然当场向刘杰开枪,打伤了刘的随从,激起众怒,丰大业及其助手被当场打死,暴动民众随后杀死10名修女、2名神 父、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 堂。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天津教案”。
教案发生后,法国联合了英、美、俄、普、比、西等共 7 国公使,联名发出了《致恭亲王及各大臣函》,向大清政府提出“抗议”,法国还派出了5艘军舰,在大沽口外进行军事威胁。恭亲王当时尚在病中,抱病参与善 后,他主张一手软一手硬,一方面要坚决镇压骚乱,对为首者实行严打;另一方面对法国先礼后兵,法国真要打,中国就奉陪到底。在恭亲王主持下,中央先后派了 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前往天津处理此案,最终双方相互妥协,中国处决了20多名为首杀人者,向遇难人员赔偿损失,派遣特使到法国道歉。
天津事件解决当天(10月18日),正是西华德到达上海的第一天。他在上海注意到,租界内的西方人极为恐慌,已经组织了民兵,发了武器弹药,进 行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应对中国人的攻击。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他此时北上京城,认为太过危险。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正是西华德的侄子乔治(George Frederick Seward),在他坚持下,驻扎在上海的美军派出了大队人马,护送西华德北上,《纽约时报》在事后的报道中说,西华德所率的卫队人数,远远超出了条约中 公使最多只能携带20名随从的规定,“但他并非公使,而是著名的政治家”。显然,在当时特别孤立的情况下,大清政府也不在乎西华德卫队的人数了,只要这位 美国政治家能在北京露面,就是对中国最大的支持。
西华德的出访日记详细记载了在中国每一次会见的细节,仅他和总理衙门的会谈,就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11月8日,总理衙门为他举行欢迎宴会,除 恭亲王因病、文祥因事之外,总理衙门其他大臣都出席了,这个宴会历时长达4个多小时,令西华德大为感叹中国的办事效率。第二次是总理衙门的二号人物文祥在 11月11日到美国使馆拜访。文祥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大清改革派代表,西华德认为中美能成功签订《蒲安臣条约》,与文祥的开放精神及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因 此主动求见。当时文祥正在“丁忧守制”(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27个月),便以私人名义拜访了西华德。第三次就是恭亲王在11月20日的亲自回访。 从这三次会谈的记录来看,丝毫没有涉及天津事件,可以说,宾主双方似乎刻意回避了这个敏感而痛苦的话题。对已经焦头烂额的恭亲王来说,美国人十分见机,不 会“哪壶不开提哪壶”,这种“体贴”无疑是暖在心头的。
特殊的使者
恭亲王在与西华德的会谈中,感谢他在上一年对到访美国的首个中国代表团(即蒲安臣使团,参阅本专栏3月29日《黄龙旗下的美国葬礼》)给予的热 情接待,和在业务上的“精心指导”。其实,中美双方签订的《天津条约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正是西华德的杰作。这份条约被梁启超称为是自1840 年以来,中国与列强所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了,美国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等。
席间,恭亲王好奇地问起西华德的遇刺情况。作为林肯政府的第一要员,西华德在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当晚,也在家中遇刺,当时因病戴着颌 骨夹板,结果逃得一命。被刺客们看做是与林肯同样重要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西华德在林肯政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西华德曾经是党内总统提名的第一人选,但最 后败给了林肯。林肯当选后,西华德应邀出任国务卿。
即使在内战的艰难环境中,西华德还是继续在外交方面大展宏图,将自己早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时提出的将美国建立成为“太平洋(11.75,-0.03,-0.25%)商业帝国”的计划付诸实践。
西华德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在别处,而“在东方那些大陆和海洋上”。“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岛屿以及海外的广大土地”,正 是“这个世界更伟大未来的主要舞台”。当时的大清国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与现代美国从中国输入纺织品相反,1853年时中国就消费了美国纺织 品出口总额的40%,美国当年输出中国的纺织品,占其对华出口总额的87%。
西华德坚信,“政治霸权随着商业优势而来”,“太平洋上的贸易和商业就是世界的贸易和商业”,因此,美国只有占领亚洲市场,才能“比迄今为止的任何国家都更加伟大”,而“战舰决不是能被派往国外的最成功的使节”。
美式“黑猫白猫”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之下,西华德实行了一连串基于实用主义的举措,而丝毫不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华德对于中国这个被他看做是有待拯救和改革的帝国,表现出十足的耐心和友好。他提出了对华“合作政策”,并最终在 “蒲安臣条约”中得到体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一次被写入国际公约,这成为是西华德与恭亲王在各自国家实现的巨大政绩。西华德的政策成为今后一 个世纪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旋律。
在对华友好、甚至对清政府的腐朽、腐败予以容忍的同时,西华德对日本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炮舰政策。作为中美之间航线上的重要枢纽,一个闭关保守 的日本,是美国绝对无法容忍的。早在1853年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美国舰队打开日本大门的时候,西华德就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在回答参议院的质询时,慷慨激昂地提出:“应该质询的,不是为什么要 派遣远征军,而是为什么迟至现在才开始派遣远征军。”
西华德为他心目中的“美利坚帝国”贡献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1867年,成功地以720万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9500万美元)从俄罗斯手 中收购了152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相当于每英亩2美分。这一举措被反对者们嘲讽为“西华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阿拉斯加则被称为“西华德的冰窟”(Seward’s Icebox)或“北极熊花园“(Polar bear garden),阿拉斯加并入美国版图,使美国在太平洋获得和英国在大西洋(18.76,0.19,1.02%)一样完整的商业和海上霸权。西华德自己认为这是“向亚洲伸出了一只友谊之手”,美国与中日两国成了相距咫尺的邻居。
在同一时期,西华德还主导美国获得了中途岛,从丹麦手里买下了西印度群岛,并积极进军夏威夷,矛头直指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最终通过美西战争获得对菲律宾的控制),而在家门口则从哥伦比亚手中获得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捷径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这一连串开创了美利坚帝国万世基业的行动后,中美关系在西华德的战略中就摆上了议事日程。1869年,当他协助朋友格兰特将军 (Ulysses S. Grant)赢得总统大选后,引退下来,开始了为期14个月的环球旅行(1869年7月~1871年9月)。尽管这次旅行号称是私人访问,但实际上,美国 政府将此当做了奉行扩张主义之后的一次国际巡回演出,尤其西华德的中国之行,几乎成为一次准官方访问,美国军队不仅为其提供了政府首脑规格的保护,美国驻 华外交机构实际上也成为他的助手。
也正是因此,恭亲王即使抱病在身,也坚持面访西华德。
西华德之叹
在恭亲王与西华德的会谈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就是中国应当派遣外交官常住西方各国。恭亲王明确地表示,他将全力推动派出常任使节,并坚信这将 有利于增进中外了解和沟通。而在此前西华德与总理衙门的会谈中,总理衙门的其他大臣对此不敢明确表态。在西华德与文祥的私下会谈中,作为激进改革派的文 祥,也无奈地表示:中国的事情不能着急,改革必须稳步推进,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于大清帝国的腐朽,西华德在这次访问中有了切身的体会。10月18日他在上海登陆时,就有幸看到了中国官员的招摇过市,鸣锣开道、随从如云, 还奇怪地“举着各种颜色的伞”,西华德当场就对助手们评论道:“这就是帝国腐败的证据……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不可)总是惦记着过去的荣耀,尤其是 在已经无能去发扬光大时。”
总理衙门欢迎宴会上,尽管《纽约时报》不厌其烦地报道了鱼翅、燕窝等菜谱,来证明西华德在中国受到的崇高礼遇,但那150道精美菜肴、长达4个多小时的吃喝以及中国官员们使劲干杯拼酒却回避公事的热情,令他头疼不已。
在西华德与恭亲王见面前,他曾经花了数天时间游览长城,在长城脚下,他和美军将领们大发感慨:为什么这么伟大的建筑,最终无法阻止这个天朝帝国的衰败与堕落?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中国改革史窥探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国运1909》等。